学校主页

书记信箱

崔紫宁教授团队在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抑制剂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发布者:群体微生物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25-03-03浏览次数:15

    近日,中心崔紫宁教授团队在铜绿假单胞菌防治方面取得新进展,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影响因子5.7)在线发表题为“Design,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asymmetrical disulfides based on garlic extract as Pseudomonas aeruginosa pqs quorum sensing inhibitors的研究论文(DOI: 10.1021/acs.jafc.4c12713)该研究报道了一种不对称二硫醚类小分子化合物,可以靶向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降低其致病能力,并初步阐明了作用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病原体,导致食品变质和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抗生素是对抗铜绿假单胞菌侵染的常见策略,但日益严重的抗生素耐药性、环境污染和残留等问题急需解决。铜绿假单胞菌通过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 QS)系统控制多种毒力因子的表达和生物膜的形成,从而产生致病性,加重对宿主的感染。与传统抗生素相比,群体感应抑制剂不再以根除细菌为目标,而是在不影响细菌生长的前提下降低毒性和致病性,从而使病原体更容易被人体清除。因此,利用小分子化合物抑制QS,以减少毒力因子的积累,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一种有效且有前景的方法。

    本研究以天然产物大蒜来源的二烯丙基二硫醚为先导化合物,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设计合成了54对称二硫醚类群体感应抑制剂。通过荧光报告系统、生长曲线测试、大蜡螟模型等体内外活性评价手段,筛选得到化合物7d能显著抑制毒力因子产量。将化合物7d与抗生素妥布霉素或环丙沙星联用,结果显示7d可以显著降低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通过转录组分析、RT-qPCR和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等试验初步探究了抑制剂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7d能够与重要调节蛋白PqsR结合,从而抑制铜绿假单胞群体感应系统。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设计合成的二硫醚类抑制剂能有效地抑制QS系统,为寻找QSIs的作用靶标以及通过QSIs防治细菌性病害提供理论依据。


    华南农业大学2020级博士研究生张昭圣、泉州医学院赵东升、2022级硕士研究生朱迪和2021级硕士研究生管明明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崔紫宁教授为该论文唯一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项目(2024CXTD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472589)的资助。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华南农业大学科技楼405室

电话:020-85288229

邮箱:wswyjzx@scau.edu.cn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ICP备案号:粤ICP备 05008874号

管理登录

群微中心

微信号:QunWei